2025年10月11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王雯静系主任领衔、联合上海理工大学及马来西亚泰莱大学科研团队的最新成果——《探索旅行者采纳游戏化绿色出行应用的意愿:TAM与TPB的综合模型研究》,在交通与商业管理领域国际权威期刊 Research in Transportation Business & Management(SSCI,JCR Q2,IF 5.1)正式录用,并将于 2026 年第 64 卷作为重点文章出版。
该研究通过整合技术接受模型(TAM)和计划行为理论(TPB),深入探讨了上海市居民采纳游戏化绿色出行应用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推动可持续交通行为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研究背景与动机
在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
尽管绿色出行模式(如步行、骑行和公共交通)对于缓解这些问题至关重要,但其采纳率仍受限于多种因素,包括便利性和动机不足等。
游戏化绿色出行应用作为一种创新解决方案,通过整合游戏设计元素,有效提升了用户的参与度和动机,从而促进可持续出行行为。
研究方法与发现
该研究以上海市为案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437份居民的数据,并运用PLS-SEM(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
感知有用性(PU)的显著影响:研究证实,感知有用性显著影响工具性态度(IATT)和体验性态度(EATT),表明用户更倾向于采纳那些能够提高出行效率或提供实际利益的应用。
这一发现强调了提升应用实用性的重要性。
感知易用性(PEU)的间接作用:虽然感知易用性对工具性态度的直接影响不显著,但它显著增强了感知有用性和体验性态度,说明用户友好性在提升应用整体吸引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奖励机制的正向激励:研究揭示了奖励机制在提升感知有用性、工具性态度和体验性态度方面的积极作用。
这表明,通过提供积分、优惠券等外部激励,可以有效激发用户对绿色出行的兴趣和参与度。
主观规范与感知行为控制的关键角色:主观规范(SN)和感知行为控制(PBC)对采纳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社会影响和个体对行为的控制感在推动绿色出行行为中同样重要。
研究贡献与实际应用
该研究不仅整合了TAM和TPB理论,还创新性地引入了奖励机制,提供了关于如何通过增强用户体验和有效激励措施来推广可持续出行行为的深刻见解。
研究结果对政策制定者和应用开发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政策制定者:应加大对绿色出行应用的支持力度,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公共交通系统等措施提升感知行为控制;同时,利用公共宣传活动营造积极的社会规范环境。
应用开发者:应注重提升应用的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设计直观友好的用户界面;同时,引入多样化的奖励机制,增强用户的参与度和忠诚度。
未来展望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日益加深,游戏化绿色出行应用有望成为推动城市交通转型的重要工具。
数据科学学院的研究团队将继续深化相关研究,探索更多影响绿色出行行为的关键因素,为构建更加宜居、环保的城市环境贡献力量。
此次研究成果的发表,不仅彰显了数据科学学院在可持续交通领域的学术贡献,也为全球范围内的城市管理者和科技开发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